近年来,制药业中的抗生素原料药不规范生产后果,已经在中国由点及面地显示了出来:
——2012年6月,据中国经济网消息,华北制药集团(下称华北制药)倍达有限公司将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抗生素药渣倾倒进石家庄“母亲河”滹沱河,知情村民透露,这些车往滹沱河倒药渣已有两三年的时间,华北制药一直被业内称为抗生素行业龙头;
——2013年5月,“全国最大的青霉素原料药生产基地”石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公司被当地环保部门责令停产治污,这家生物发酵企业超标污染物排放曾在这个园区里潜行8年,污水长年排放在农用引黄灌溉渠里;
——2014年12月,在环保治理方面素有着行业标杆之称的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鲁抗医药)遭到央视曝光,该企业大量偷排的抗生素污水,浓度超自然水体万倍。事实上,在2013年12月,鲁抗医药就因环境违法问题突出被环保部挂牌督办。
而在上述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商背后,大都牵引着一条常被人忽视的产业供应链。日前,美国社会团体SumOfUs6月10日发布的一份名为《抗生素危机:制药行业如何加剧全球耐药菌增长》的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这些发生严重污染的抗生素原料药制药厂,多为辉瑞、葛兰素史克、诺华、赛诺菲、拜耳、TEVA等知名医药品牌的供应商。
在享受着人力、资源的红利时,供应链顶端的企业也在享受着污染带来的低价红利。上述报告内有一张涉及中国供应商、印度中间商和广获信赖的国际医药品牌的复杂商业网络。而制药行业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成为细菌耐药性问题复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报告内容,ji记者自6月24日起向部分关联企业致电采访,截至发稿,辉瑞称对报告相关内容不予置评;葛兰素史克则称没有向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药控股)或华北制药采购任何抗生素原料药;拜耳等企业未回复。
供应链关系起底:中国利润低污染重
所谓原料药,指的是用于生产各类药品的制剂的原料药物,病人无法直接服用。原料药只有加工成为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向外国转移包括抗生素原料药在内的一些原料药产业。而中国因低廉的人力成本、货币成本和环境成本,迅速贴上“中国抗生素产量世界第一”、“中国抗生素出口量世界第一”等标签。
报告显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抗生素原料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供应全球90%的抗生素原料药,全球原料药市场的三级供应链根植于中国,通过印度,再销售到世界各地。
通过查阅印度的进口证书(importlicences)、欧盟的API进口数据库资料和实地走访,该报告对2011年以来发生违法排污现象的中国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商进行了供应链关系梳理,其中,石药集团与仿制药巨头TEVA公司有股权关系;华北制药是辉瑞的直接供应商、葛兰素史克和赛诺菲的合作供应商(OEM);鲁抗医药与美国洛比化学国际有限公司有直接供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