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医药网
首页>医药库> 坠落神坛的DC-CIK

坠落神坛的DC-CIK

时间:2017-01-05 来源:久久健康网

在魏则西事件之前,DC-CIK是什么估计相当一部分医生都不清楚,更别说大众对它的陌生。生物治疗、DC-CIK、神奇的疗效、打包票的承诺、异常的热情···差点忘了还有强大的搜索引擎,这些综合起来,对于一个濒临绝望的重病患者是怎样的吸引力,我想所有医生都明白,所有患者都感同身受。但仿佛一夜之间,网络上千万只手的合力将DC-CIK推下神坛。

到底什么是DC-CIK?笔者在此仅做一简要名词解释,DC-CIK是树突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混合疗法,试图利用体外肿瘤抗原致敏的DC来增强体外扩增后的CIK对体内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关于DC-CIK的详细科普和介绍,大家可以放心的在百度中搜索,颇为讽刺的是,魏则西事件爆发后,从百度直接得到的信息大多是在质疑这种北京武警二院宣称的“斯坦福”式治疗。

DC-CIK到底有没有用?经过媒体这几天的轮番轰炸,DC-CIK俨然成为众矢之的,被牢牢地打上了“淘汰技术”和“坑财害命”的标签。

Pubmed

网络媒体已经找到免疫大牛和医疗专家来阐述DC-CIK的前生今世,笔者自然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拜读。然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DC-CIK研究状况怎么样?参考网友的思路,笔者以[DC-CIK]为关键词,在pubmed中直接检索出69篇研究。当然,较真的话这种检索词设定并不科学,大家权且当做参考。

经过粗略的分析发现,39篇文献中有27篇发表在中文杂志或来自中文杂志英文版,占了近40%。而所有69篇文献的作者全部为中国人,涉及到的肿瘤类型包含了非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肾癌、食管癌、宫颈癌、肝癌。文章类型方面,临床和基础都有。临床研究中CIK作为基础治疗,出现了与化疗等传统治疗结合的治疗方式。限于时间关系,笔者只能走马观花大致浏览,发现这些研究都在自己设定的临床终点事件中,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阳性结果。

扩大检索范围呢?以主题词[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作为检索策略,共有30680篇研究。限定为临床试验后,文献数骤减到812(2.65%)。在临床研究中,近五年有144篇,其中粗略统计中国文献占30%(42篇)。

上述的数字是不全面、不完整的统计,但也在侧面反应了DC-CIK或CIK研究的一些特点:临床研究少,中国研究多。

144篇临床研究中,有两项研究吸引了笔者的注意,一项是韩国研究者2015年2月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2014年IF:16.716)的开放标签的多中心Ⅲ期随机临床研究,在接受根治性肝癌治疗(手术、射频等)后,CIK治疗组与无处理对照组相比,中位无复发生存期高出14个月(44.0>33.0),而不良反应增加。

另一项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2012年3月发表在ClinicalCancerResearch(2014年IF:8.722)的临床研究,比较CIK与IL2+IFN-α-2a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研究发现CIK组3年PFS和OS分别为18%和61%,优于IL2+IFN-α-2a治疗组的12%和23%。CIK组的中位PFS(月)和中位OS(月)均好于IL2+IFN-α-2a组(PFS12>8,OS46>19)。

综合上述pubmed检索结果,笔者心中有很多疑问,为什么罕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DC-CIK在欧美被打入“冷宫”的现状和国内热火朝天、大干快干的临床应用相比,暴漏了什么问题?如果我们发表的研究真的经得起推敲、数据足够真实,为何这项治疗手段没有得到国际认可?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时候,提出问题容易,而解决问题要难得多。

上一篇:药品流通自查实用手册:十种行为对应的GSP法规及预计影响 下一篇:CFDA: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的通告
相关文章
相关药品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