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反映2015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编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
2015年,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为督促药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切实履行报告和监测责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指南(试行)》,明确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检查的相关程序,促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深入开展。
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入,基层网络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全国已有28万余个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用户,并通过该网络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全国县级报告比例达到96.6%,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1044份,较2014年均有所增长,表明我国发现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继续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及数据共享,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序开展。通过日监测、周汇总、季度分析等方法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深入挖掘药品风险信号,对醒脑静注射液、酒石酸唑吡坦口服制剂、地塞米松注射剂等45个(类)品种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了风险管理和沟通措施。编发《药物警戒快讯》12期,共计62条信息,涉及76个品种。继续推进药品不良事件聚集性信号处置工作,加强预警平台建设,提高预警工作效能,对重点关注的150多条药品不良事件聚集性信号及时进行处置,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一)报告总体情况
1.2015年度及月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9.8万份,较2014年增长5.3%。1999年至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近930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