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2011年开始,第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成立,2014年-2015年,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高峰,涌现出一大批获得高额融资的企业。但在2015年下半年以后,围绕着商业变现这一焦点话题,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的争论就一直没停过。
2016年以来,随着二级市场的遇冷,资本寒冬论在各大领域都大行其道,互联网医疗也受到影响,每一次裁员、企业转型或关张,都会成为资本寒冬论的“铁证”。譬如近段时间的寻医问药、就医160的裁员风波,药给力的退场都刷爆了朋友圈。
作为一家深入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媒体,动脉网(微信:vcbeat)决定再次认真梳理过去5年来,互联网医疗的真实发展情况,资本是寒冬还是暖冬,创业公司是幸运还是悲催,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过去这一个月的时间,动脉网整理了2011年1月开始创立至今的互联网+医疗行业1134家企业数据,并着重统计了533家获得过投资的企业的行业类别、成立至今的融资数据、融资轮次、创始人背景、企业存活情况、死亡时间等20多个维度数据。我们再根据以上数据,进行清洗和分析,整理出行业生存状况报告。
先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通过数据获得的一些观点:
1、获得投资的533家企业中,存活率超过80%,说明投资人眼光棒棒哒。
2、医疗领域出身的创业者死亡率更低。
3、多个专科领域获得了良好发展。
4、资本一直在增加互联网医疗的投入
……
更多观点,请详细阅读报告,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
互联网医疗生存报告(一):5年来获得投资的533家公司活得还好吗?
互联网医疗生存报告(二):他们为什么活着?细分领域大分析
互联网医疗生存报告(三):他们为什么死去?资本寒冬不能做替罪羊
现在开始。
2011年1月至今,国内一共有1134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诞生,它们分布在健康保健、寻医诊疗、专科服务、医疗信息化、生物技术等10个领域。其中,有获得机构和个人融投资的企业一共有533家,我们将重点分析这533家企业的数据和存活状况,因为获得过融资的企业,在业务上要更成熟一些,分析的价值要更大一些。
我们为什么选择从2011年开始统计,因为这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元年,绝大部分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医疗企业都诞生于2011年后。这1134家企业中,有大约一半的企业获得了投资人的青睐。当然,真实的数据肯定是不只1134家企业,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来得及被记录就消失了。
一、互联网+医疗企业总共获得33亿2100万美金投资
从2011年至今,根据公开数据,这533家企业总计获得了33亿2100万美金的投资,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额约为623万美金。而这其中,根据动脉网的调查,有440家企业目前正在运营,明确已经死亡的企业有66家,剩下的企业生存状态未知。
如果以66家死亡企业的数据进行计算,行业死亡率大致为12.38%。中国新创企业的死亡率超过90%,但是在获得投资之后,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会好很多。这533家企业的存活率偏高,这说明了投资人的眼光非常棒,选择的创始人具备一定的能力,项目前景好。而创业者在拿到投资之后,也很好地按照预期推动业务往下进行,使得企业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二、互联网+医疗企业细分领域分布,专科服务后来居上
哪些领域进入的初创企业最多呢?经过我们的统计,533家企业的分布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专科服务、健康保健和寻医诊疗,分别达到了106、91和91家。
医疗行业中,大家一直以来所谈论的痛点离不开医院就医的三个环节,就医前的挂号难,就医中的长时间等待和就医后的慢病管理。所以,互联网+医疗企业一般选择了与就医活动息息相关的寻医诊疗类别来切入(专科服务也是寻医诊疗的一种)。健康保健类的应用因为行业门槛低,所以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也非常多。
三、2014、2015年创立的新公司最多
上图是从2011年至今,每年新成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数量。2014年和2015年达到顶峰,2016年急剧下降,截至8月只有20家。我们统计的都是有获得过投资的企业,是不是因为2016年的资本寒冬,导致新成立的企业足够多,但是获得投资的企业不多呢?我们把所有企业数量加在一起发现不是这样,2016年新成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只有44家,仍有接近一半的企业获投。
经过5年以上的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格局基本已定,新创企业数量急剧减少,能够获得投资的企业数量更是寥寥无几。所以,资本寒冬论在今年被抛出,并不仅仅是数据统计中资本对初创企业的投资额减少,更大的原因我们觉得是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难以切入到新的蓝海,融资难成为普遍现象。
四、细分领域的新公司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