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品研发可谓是贫瘠的荒原,放眼全是失败的试验,而后被放弃的药物达数百种之多。事实上,在2012年和2002年间,有244款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报批,但只有一款药品获批,获批率仅为0.4%。出现这样的情况,好像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制药企业未能深入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虽然大家都认为该病和β-淀粉样蛋白斑块有关,但疾病晚期出现的Tau 蛋白似乎也会造成损伤。
截至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的市场将超过130亿美元,各制药企业都继续争相押注。The Motley Fool撰稿人Keith Speights通过对药业公司产品线的分析,总结得出了未来有可能佔领市场垄断地位的5家公司。
各个制药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之一就是BACE,或称β-分泌酶裂解酶抑制剂。BACE与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有关。可从这个角度出发研制能阻止淀粉样蛋白斑块积聚的药物。
从这点着手的企业包括阿斯利康(AZN)、礼来(LLY)和默克(MRK)。阿斯利康和礼来公司合作研发的AZD3293,目前正在进行两个III期临床试验。
默克的verubecestat也进入了后期研究阶段,并计划于2017年底发布数据。Speights认为,“默克公司近期宣布该药的早期研究数据比较乐观,患者在使用最大剂量的verubecestat后,β淀粉样蛋白减少了84%。
阿斯利康和礼来公司都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
第二个侧重点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会攻击淀粉样蛋白斑块,这与BACE不同。BACE是阻止淀粉样蛋白的积聚,而单克隆抗体会在淀粉样蛋白形成过程中或形成之后对其攻击。
礼来的solanezumab就采用这种方法,该药已进入后期研究阶段。Speights表示,“该药的中期研究数据对比安慰剂并无明显改善。但是礼来还是坚持了solanezumab的研究,今年3月的后期研究有所进展,只需实现一个主要的试验点:改善认知。”
百健(BIIB)的aducanumab也是单克隆抗体。 9月份FDA对aducanumab开通了快速通道。Speights表示,“该药的早期研究数据显示其有巨大的潜力,但前面的路还很长。
Aducanumab的后期研究结果的重要数据需要等到2020年。”
罗氏(RHHBY)也是主攻这个领域,其研发的两种单克隆抗体gantenerumab和crenezumab都已进入后期临床试验。但两种药物在中期试验中都没有达到主要试验点。
这些公司都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 Speights认为百健、阿斯利康-礼来联手的胜算最大,但现在去判定成败还言之过早。
值得指出的是,不只是他们这几家公司致力于这个领域研究,其他公司或大或小也想分一杯羹。比如辉瑞(Pfizer),好像也在悄悄地建阿尔茨海默病的产品线。辉瑞的PF-06648671主要针对β-淀粉样蛋白,PF-06648671与麻醉药咪达唑仑的联合疗法也在接受评估。
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商协会称,今年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开发的试验药品有77种。许多都还处于I期,不过也不全是。这些制药企业包括AZTherapies、阿切尔制药公司,Avanir Pharmaceuticals(AVNR))、 vTv Therapeutics (VTVT)、丹麦灵北(LUN)与大冢制药、葛兰素史克(GSK),安进(AMGN)、Transition Therapeutics(TTH.TO)、美国Grlfols (GRFS)、Impel NeuroPharm、武田制药(TKPYY)、Axovant Sciences(AXON)、TauRX Pharmaceuticals和强生(JNJ)。
George Budwell 今年10月在The Motley Fool发文表示,“问题的核心是,有效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法既要能攻击淀粉样蛋白,又要减缓斑块形成,还要能解决下游神经原纤维缠结等问题。这正是辉瑞制药(PFE)攻克阿尔茨海默病的方向,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临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