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生物产业的10万亿产值发展目标。
近日,曾担任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何维在第八届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就指出: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特征是重要的战略性,包括为国民健康提供健康保障、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药物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新兴产业。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何维
但何维提醒,肿瘤尽管重要,但肿瘤研究过度。阿兹海默病、疼痛缺乏研发,还有一些新兴抗生素、卵巢、前列腺、肺和胃肠道肿瘤以及神经胶质瘤药物、预防性用药缺失,孤儿药研究面临困难。
回顾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受到国家重点扶持,但受制于各种因素,部分产业并未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在2012年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的目标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事实上,截至2015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从2011年算起)达到447183辆,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所提出的“50万辆”的目标仍然还差51817辆。
不可否认的是,正如新能源汽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目前虽然发展迅猛,但仍面临这诸多严峻问题,距离10万亿产值的发展目标,仍有一段长路需要走。
与新能源汽车类似,何维说,目前生物医药产业仍然面临着肿瘤研究过度,重磅炸弹牵引、股市引导式药物研发与营销模式导致面向重大卫生需求研发链的断裂,生物医药股市泡沫化的趋势与卫生需求满足的背离,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给研发、医保带来挑战等方面的问题。
他建议,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需要瞄准重大需求中的“难”“孤”“防”,即关注有难度的药、孤儿药、预防用药,以及国内较少的多靶点药物、组合疗法以及防治结合的药物,探索建立提高研发效率的新型研发组织,解决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安全性、可及性。他同时指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需要争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作用,而巴基斯坦这些“偏”的市场可能是医药产业新长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