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医药网
首页>医药库> 药企外迁需杜绝“污染天堂”

药企外迁需杜绝“污染天堂”

时间:2017-07-29 来源:久久健康网

“药企外迁不能简单地进行物理移动,而是要强化企业投入更环保的设施、生产工艺,以及污染处理水平,切实避免‘污染天堂’效应。”

近日雾霾再度笼罩京津冀等地,此时距离石家庄市发布制药企业停产令已经一个月了。业内人士认为,停产事件或将加速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生产企业往外搬迁进程。“药企迟迟不能复产,将对业绩产生影响,公司不得不加快搬迁进程”。

自12月16日以来,华北、黄淮等地再遇“霾”伏,全国60多个城市启动了“红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据报道,启动“红警”让北京本地污染物排放降低30%左右。减排30%的背后是类似药企等排污大户一律停产的代价,从公共利益的角度,这是不得已之举,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则承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认为,华北地区由于天气等因素,加之钢铁等重污染企业过度集中,一些企业合理外迁不仅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方向,也是该区域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年复一年“霾”伏的重要突破口。但在企业外迁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环保约束,要在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尤其是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杜绝“污染天堂”效应,从而避免我国雾霾等“污染地图”向环境管制宽松的地区扩散,以免造成更大、更广的范围污染。

污染治理会给企业尤其是低端产业、重污染企业带来较大的生产成本负担,也会给地区带来财政收入和GDP、就业等损失。美国一项数据表明,美国一些采用了严格的空气质量要求的城镇比那些采用宽松空气质量要求的城镇,在1972—1987年间损失了750亿美元的产值和59万个就业机会。环境管制给相关地区带来了不均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污染天堂”效应,即企业基于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其从环境管制严格、环境治理成本较高的地区转移到管制宽松的地区(“污染天堂”)。

“污染天堂”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外资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指导下,使得不少高污染企业进入中国,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出现较重的环境污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让民众的健康付出了严重代价。时至今日,这种“污染天堂”有从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西部、中部地区)扩散蔓延的不良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在更多的财政收入、GDP增长、就业等利益驱动下,与企业降低环境成本的利益驱动不谋而合,导致大量污染企业在“污染天堂”得到庇护。今年以来,中央对一些省份派出中央环保督察组就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存在不同程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污染天堂”的危害还不仅仅是导致污染扩散,还会导致企业遵守环境规制的整体水平下降,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如果能够在环境监管宽松的地区生产产品,由于不用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改良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设备),其低成本的产品再卖回到环境管制严格的地区,使得在环境管制严格、投入环境治理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这必然影响整个行业环保水平的提升。

基于此,华北地区的制药等企业不是不能外迁,但关键是不能简单地进行物理移动,而是要强化企业投入更环保的设施、生产工艺,以及污染处理水平,切实避免“污染天堂”效应。就环保政策而言,对一些高污染企业不仅要在生产环节进行管理,还要在销售等流通环节征收污染税等。同时更要实现企业“环境规制”的全国“一盘棋”,对一些污染企业的环境规制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

当然,一些地方政府才是“污染天堂”重要的“供给侧”。必须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污染收益”,才能真正发挥地方政府严格环境监管的内在动力。一是在经济指标的考核上,引入“绿色GDP”概念,降低污染的GDP、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政绩考核要引入环境评价,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环境真实感受等评价。三是严格监管。应该说,中央环境督察组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在“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指引下,这种监管应该制度化、长期化。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上一篇:药企生死劫!环保税来了 下一篇:宏源药业拟新三板跳转主板IPO 环保问题凸显
相关文章
相关药品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