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医药网
首页>医药库> 跨国药企是如何扎根中国的?

跨国药企是如何扎根中国的?

时间:2017-03-23 来源:久久健康网

时至年底,各大跨国药企的高层再次齐聚中国,出席各类会议论坛,充分表达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异于往年的是,2016年跨国药企的活跃度非同一般。据一位曾先后任职三家跨国药企管理层的人士透露,除了必须“拜见”的中央部委高层,2016年跨国药企高管们还积极走向地方省市,洽谈投资建厂。

2016年11月4日,德国制药巨头默克宣布总投资额为1.7亿欧元的江苏南通制药基地正式落成,这是首家在华大规模投资设厂生产中国基药目录药物的跨国药企。11月18日,同为德国制药巨头的拜耳宣布,其投资约1亿欧元的北京工厂综合扩建项目正式启用,北京工厂成为拜耳全球最大的处方药包装基地。

打开地图,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布局正从上海、天津、杭州、苏州、广州等沿海深入到西部腹地,长沙、武汉、成都、西安成为新的热土。辉瑞、强生、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巨头几乎都已在华建厂,并积极表达追加投资的意愿。据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统计,目前其会员单位包括38家跨国药企,在华已经投产的工厂49个,研发中心30个。

积极深入中国市场的背后是日益“微妙”的大环境。一方面,保持两位数增速的中国医药市场令跨国药企趋之若鹜,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医药市场,在华布局密切关系到跨国药企的未来增长力;但另一方面,单独定价取消、新药定义缩紧、省级招标降价等新政轮番上阵,药价谈判更是将他们逼到墙角。

当此时刻,跨国药企急于表达在华长期经营的决心和诚意,建厂是一种最直白有效的表态。此外,技术输入、与本土企业合作、雇用本土员工等都明确表达信号,跨国药企正在进行转型,从以进口为主导转型为以本地化为主导。

抢夺未来战场

11月18日,走进位于北京亦庄的拜耳综合工厂,全自动化的物流包装生产线快速运转,从原料入库到包装出库的全流程几乎见不到人工操作。操作区外围的办公室里,几个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就可以掌握生产的全部环节。

几乎所有跨国医药巨头都在中国采用了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产能不断扩大的同时,劳务人员在不断减少。这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跨国药企在华建厂,已经与通常所认为的廉价劳动力失去了紧密关系。

上一篇:2016非公立医疗创新国际大会:水母基因开启健康管理新时代 下一篇:药企生死劫!环保税来了
相关文章
相关药品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