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雾霾拟再出重手,2017年,6省28市部分类型的医疗器械企业在冬季采暖季或将全部停产。
据报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正在向北京、天津等征求意见,治理措施力度很大。
医药企业拟全部停产,部分械企难逃厄运
《工作方案》显示,针对AQI(空气质量指数)指数“爆表”的城市,相关部门计划在冬季采暖季期间,加大钢铁企业限产力度;实施电解铝厂限产30%以上;氧化铝厂限产50%左右;医药、农药企业全部停产;碳素企业达不到特别排放限值的,全部停产,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的,限产50%。由于民生等需求存在特殊情况确需生产的,应报省级政府批准。
注意,在《工作方案》中,明确表述的是“计划在冬季采暖季期间,医药企业全部停产”。而河北省在此前重雾霾期间引发关注的做法是,要求制药企业停产。
“医药”与“制药”一字之差,内涵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按照业内常规理解,医药是既有制药,也有医疗器械在内的,甚至还有药品零售、互联网卖药等等。不过,这并不是最官方、最权威的划分方法,《工作方案》中所指应也只是医药制造业。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划分,“医药制造业”被列在“制造业”之下,医药制造业又包括7个子行业: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兽用药品制造业、生物及生化制品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