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ience Advance》期刊发表一篇题为“Normal sleep requires the astrocyte brain-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7”的学术文章,揭示了一个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的关键基因。这一“睡眠基因”的功能研究为科学家们探索睡眠机制、解析人类为何如此需要充足睡眠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一最新成果由来自于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完成,他们在果蝇、小鼠和人类大脑中发现了个特殊的睡眠基因——FABP7,并证实该基因突变会导致睡眠质量变差。
睡眠基因
文章一作、华盛顿州立大学睡眠和行为研究中心和Elson S. Floyd医学院助理教授Jason Gerstner团队以小鼠为模型,分析了睡眠周期中表达出现动态差异的基因,并找到一个特殊的基因FABP7。该基因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生成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7),参与脂质代谢。
他们发现,敲除FABP7基因后,突变小鼠的睡眠会变得断断续续。这意味着,FABP7基因与哺乳动物的良好睡眠密切相关。
那么,人类是否同样需要这一睡眠基因呢?Gerstner团队招募了近300位日本男性参加为期7天的睡眠研究,分析了他们的基因组数据。结果显示,其中有29名人携带突变的FABP7。而且,他们的睡眠质量差于正常人。虽然睡眠时间与其他人一样,但是睡眠质量却不好。
随后,研究团队以果蝇为研究对象,将正常及突变的人类FABP7基因插入果蝇星形胶质细胞中。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功能,是大脑的信息处理器。最新的研究证实,神经胶质细胞还参与释放神经递质、调控行为等活动。
为了监测果蝇的睡眠,研究人员使用一个“果蝇活动监视器”,通过红外光束判断果蝇状态(清醒或者睡着),并自动记录它们的活动变化。如果光束连续发出超5分钟,仪器会认定果蝇进入睡眠状态。结果显示,携带FABP7突变基因的果蝇睡眠时间不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