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E药经理人报道南京某医生被抓供出600余医药代表、某药企高级业务人员被抓供出700医生,之后不少医药类公众号则以传言1300名医药代表和医生被抓为标题,造成了一次刷屏事件。对于之后的传言圈内人第一反应不是去核实而是赶紧转发,因为大家并不怀疑它的可能性。医药商业贿赂不是秘密,即使这么多人受牵连也完全可能,不然广州前不久怎么会有一个黑客牵出几十家药企非法统方的事呢?
4年前GSK事件爆发,天天的新闻轰炸和医院的风声鹤唳,让整个医药行业出现了长大半年的低谷——别说跑不了医院,绝大多数药企当年的市场费用完全花不出去。处在漩涡中心的我们虽然颇有不甘,但以为GSK的个体牺牲能改变医药行业长期的潜规则也算值得,至少当时外企的合规整顿让人有这种感觉。
去年圣诞前夜央视新闻对医药代表行为的再次曝光,证明我们的当时的想法多么一厢情愿。
带金销售仍然是中国4700家药企的常见方法,当然表现方式不同,有的委婉,有的直接,有的着急,有的豪放。大外企的情况要好一些,公司层面的合规抓得较严,但是代表层面的不合规做法也挺常见,毕竟客情关系是每个代表都要面对的。
如果都能说真心话,好多人压根不相信合规营销在中国有市场,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自然不愿意真心去合什么规。做营销的都有销售压力,带金销售投入不大而且见效快,它的诱惑真不是人人都能抵御的。
中国医药营销要完全合规的难度确实不小:医疗服务和医生收入被人为压低,尤其是基层医院和低年资医生,开药提成是难以忽视的;公立医院占了中国药品消费的近9成,关键人物几乎能决定一个品种甚至一家企业的死生;中国的药企数量过剩,品种又高度重复,大多数药企没有能力进行专业或学术推广,带金销售门槛低、见效快就成了不二之选;商业贿赂在很多行业都存在,办事给红包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民俗。
在这种大环境下要真心做到合规需要勇气,放弃利益交换必然会失去部分处方,尤其是带金销售普遍的抗生素、中药和普药大品种领域。合规也会让内部团队各种失落和不适应,繁琐的合规流程和审查也会降低执行的效率,增加成本和损失生意机会。
但我仍然要给同行们推荐合规,不是形式上的合规,而是发在内心、心甘情愿地去做合规。
同行们只看到不合规营销的种种好处,但很容易忽略其坏处:
只要搞带金销售,销售团队中的跑冒滴漏就不可避免,中饱私囊也是普遍行为,团队内部各种猜忌和间谍行为屡见不鲜,某些员工干脆以此为把柄来要挟公司。
带金销售因为都是代表个人与客户的暗箱操作,人员流动对业绩影响很大。
一个把心思放在回扣搞定客户的团队,同样很难沉下心来做专业和学术推广,因为没有哪种手段比带金更操作简单和快速见效。带金操作时间长了不仅产品形象差,推广人员也往往“自废武功”
大医院还是有很多讲学术的医生,坚决抵制某些回扣产品。看来钱给得多,也只能吸引一部分客户。
除了某些“神药”因为钻了医保目录和适应症的空子而销售火爆外,长期看其实很多带金的品种还做不过学术推广的产品。说到底,医生和患者还是能分清好药和垃圾药的。
当然更大的原因是医药行业的潜规则已经彻底暴露,政府对打击商业贿赂的决心空前巨大。药企营销费用过高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度关注,那些营销费用占比达到50%的企业一定是纪委高度关注的对象。所谓“医药分开”和“三医联动”,本质上就是对不合规行为的定向打击。
过去仅仅是抓一些代表或者个别医院工作人员了事,现在不合规的代价和风险几率比以前成倍提高。多条政策明确规定则是对药企高管实行刑事处罚并对产品逐出市场,最近有几家药企因为营销合规的问题股票上市被否,就是不合规最惨痛的教训。因此至少外企和国内上市药企,应该掂量一下不合规营销的收益和风险比。
大势当前,越来越多的医药同行感觉到合规营销的必要性,但还是深度担心合规以后销售一落千丈。从现有有案例看,营销的合规转型只要工作到位,业绩影响可以控制,过分担心不过是缺少自信。合规并不是彻底断绝与客户的合作与互惠互利,只是手段需要合法而已。例如帮助医生提高医疗技能,帮助医生管理患者,帮助医生出名,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都能药企带来持续的回报。
大多数以带金为主要手段的药企,在市场分析、品牌策略、销售战术、代表技能和销售过程管理上都非常贫乏,基本的策略和执行物料都不具备,销售人员也基本处在单打独斗的院士销售状态。这些方面下点功夫其实就能够弥补回扣停止的损失,企业看似一年半载的增速放慢,但换来长治久安还是合算的买卖,当然那些没有什么疗效的辅助用药品种例外。
药企可以考虑放弃或外包部分高风险领域品种,可以减少销售代表的费用而增加市场部和医学部经费,可以增加更合规的数字化推广方式,可以通过与学会或医院的项目合作来降低合规风险。
国情注定了合规目前还是医药界的奢侈品,只有有实力和有气质的企业才会考虑拥有。但是昔日的奢侈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生活的必需品,比如私家汽车和乘飞机旅行,合规也是如此。亚洲其他市场如日本、韩国和台湾,也都是从二十年前带金销售横行进化到现在的完全专业学术推广,淘汰的都是那些永远活在过去的企业和医药代表。